征途国际

征途国际重工加勒比海智斗涌浪 成功卸船
发布时间:2018/04/10
已浏览 72 次

随着最后一台轮胎吊卸船上岸,“征途国际26”轮的船长黄荻长舒了一口气,直接瘫坐在哥斯达黎加莫因港集装箱码头上。连续奋战4天3夜, 32人的征途国际重工交机组成功抗击加勒比海上的凶猛涌浪,赶在哥斯达黎加总统访问莫因港集装箱码头前,将3台岸桥和7台轮胎吊安全卸船上岸。

这些设备是征途国际重工产品在哥斯达黎加市场上的首次亮相,“征途国际26”轮历时50余天航行至哥斯达黎加莫因港,执行卸货任务。然而,当“征途国际26”轮靠岸时发现,码头前沿暗涌很大,船身不停地前后、上下、左右晃动,无法靠泊码头进行卸船。船员们不断前后调整缆绳,试图稳定船体。

面对不断变化的暗涌,船长黄荻申请拖轮协助,同时建议返回锚地抛锚待卸。然而,这样一来将打乱码头用户的安排。莫因港是哥斯达黎加三大主要港口之一,本次码头新设备到港,受到了哥斯达黎加总统的高度重视,他将亲自到码头访问。现场交机组紧急联系了上海总部,征途国际重工所属海服集团副总经理冯腊初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,即“两步走”的方案。第一步,稳住船舶;第二步,找准窗口期,抢卸设备。

风雨交加,暗潮涌动,不断扑打着甲板,冲击着码头岸线。交机组毫不退却,迎着风雨而上。“两步走”的技术方案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。

2月18日早上6时,全体人员整装待发。船长、大副、二副、三副分别在船头船尾,开始稳船工作。两艘拖轮到位后,开始顶住船体,船上人员与当地引水、带缆工配合,将船头船尾缆绳各增加到14根,通过多种举措,船慢慢稳了起来,船上轨道和岸上轨道偏差控制在10毫米。开弓没有回头箭,此时,岸上人员已经将保护岸桥的最后4根撑管割除,岸桥牵引钢丝绳布置到位。通过吊装连接钢性梁,岸上轨道和船上轨道合成一条轨道,给岸桥上岸铺好了路。此时已是中午12时,一切准备就绪,现场决定马上开始卸船。岸上人员三人一组,分段观察并汇报实时状态,随着卸船指挥一声令下,“钢铁巨人”缓缓上岸。然而,岸桥刚通过钢性梁时,发现有一根钢性梁由于船体晃动发生错位,导致车轮无法通过,岸桥紧急退回船上,所有人神色凝重,难道要半途而废?

钱豪佳负责本次的卸船设计,有12年的卸船经验。面对这种情况,他果断提出重新稳船调整,让船上轨道和岸上轨道重新汇成直线。同时根据船体情况随时压水调水,下午两点,岸桥成功上岸。但是容不得他们停歇,上岸的岸桥与甲板待卸岸桥相距不到1米,存在碰撞的隐患,必须尽快落轨,拉出足够安全距离。在交机组长朱长玉的带领下,交机组在风雨中开始顶升落轨工作,晚上8时30分,落轨成功,第一台岸桥在牵引车的带动下慢慢驶远,现场一片欢呼雀跃,没人顾得上被瓢泼大雨打湿的衣服。

有了第一台的试卸经验,交机组乘胜追击,翌日成功抢卸第二台岸桥。2月21日,最后一台岸桥在现场船、岸上人员的密切配合下,成功安全卸下。